露天电影 新动态


(相关资料图)

一个周末,我带孩子去影院看电影。“妈妈,你小时候在哪里看电影呀?”孩子一句话把我带回40年前在老家看电影的场景。

20世纪70年代,位于秦岭深处的老家还没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看电影的记忆是80年代前后,当时我七八岁,乡下流行过红白喜事包电影。那个年代,包一场电影20块钱,主家事前到街道文化站预订好。放映电影当天的中午饭后,文化站派人骑着一辆二八型加重自行车,后座上带着放映电影的家伙什,早早来到过事的主人家。在他指挥下,大伙帮忙在主家门前挂好银幕,再给左右两边的树枝上各架一个大喇叭,银幕正前方十来米处的桌上堆着放映机,发电机安放在离场地稍远一点的地方,以免发电时产生的噪声影响观看,不等太阳下山就把一切准备停当。村里的孩子们知道后,迫不及待搬来长凳子,给家里大人占据银幕前的好位置。

劳作了一天的大人们只在本村放映电影时才看,而我们这些上小学的半大小子却个个精力旺盛。方圆七八里内村子的人都会去赶场看电影,电影场地也就坐得满满当当。拿着小凳子的坐前边,高凳子的坐后面,没带凳子的围在两边或站在放映机后边看。有时场地太小,不少孩子会骑在旁边的树枝上看。我个子小又不会爬树,实在找不到地方时,索性坐到银幕的背面看反片。

晚饭还没吃,村里的“万事通”憨哥铁蛋便满村跑着通知,哪个村谁家过什么事,放几场电影等等。胡乱把饭刨下肚,姐姐便会带着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各抱一个小板凳匆忙赶往过事的村子,一路上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村东头的远房堂叔,非常喜欢看电影,基本上场场不漏。看完电影后回家路上,他会把刚看过的故事情节边走边讲,而且绘声绘色。所以有时候我们看电影时实在太困,相互依靠睡着了也不怕,回去的路上听他讲也一样精彩。《少林小子》《小花》《人生》《红日》《铁道游击队》等,都是那几年赶场看过的。

山里温差大,早晚有点凉。春秋季晚上出门前加一件衣服即可;夏天的晚上也不闷热,微风习习,十分舒畅。夏季过事的人家少,为了活跃村民的生活,镇文化站偶尔也会在街道河滩农贸市场放电影。去河滩看电影,我们就不拿凳子,随便搬块石头坐着,坐久了要是觉得凉,就把鞋脱下来垫在屁股下。有次看到一半下白雨了,因为在河滩地害怕发大水,忽然间人群就散开了。迷迷瞪瞪的我被姐姐摇醒时,着急慌忙连鞋子还未找到,豆大的雨点便砸了下来,回到家时我们都成了落汤鸡。

冬天下小雪时也不会影响放电影,大家都穿得像个笨熊。有次看着看着雪下大了,不得不停止放映,而我们又不甘心回家,在场地等雪停,谁料雪越下越大,到最后不得不回家时,才发现到处白茫茫一片。回到家,浑身都被雪裹得只剩下两个眼睛,活像童话里走出来的雪人。

最让人留恋的就是过年,离我家三四里地的土地庙,过年时经常放电影。此刻,大伙儿口袋里都有几块压岁钱,电影场子周围到处都有提着煤油灯的小商小贩。花两毛钱买一舀子瓜子,装在口袋里边嗑边看,在当时看来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

80年代中后期,老家通了电,十里八乡也陆续出现了电视机,包场放映电影的人慢慢也少了。再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快速发展,电视机进入了千家万户,露天电影日渐式微,赶场看露天电影成了我们童年时最甜蜜的回忆。

本文来源:商洛日报作者:王会珍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