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坊村的“永动力”

永坊村,是莲花县最偏僻的村庄,距离县城20多公里,进村的路在山野间蜿蜒。1月25日,记者来到这里时,细雨如丝,雾漫山林。

但湿冷的寒意也挡不住尹小军的激情。在村外的一处山头上,身为村支书的他,兴奋地向记者指点着他的“江山”——绿野生态产业园。

“你看,那是我们村集体的肉牛养殖场。”顺着尹小军的手指,不远处的半山间有一处栏圈,一群头白背黄的牛儿正悠闲地吃着草料,“这些牛叫西门塔尔肉牛,现在养了54头牛,去年11月底买进的牛犊,才两个多月,每头牛就增重近200公斤,看来用我们种植的构树和皇竹草做的饲料,牛很长膘。等到7月份出栏,利润能达到20万元。”

旁边竖立的产业园简介展板上,一张鸟瞰图清晰地展示着村里的产业:村集体的肉牛养殖场和两个村民的肉牛养殖场,如三足鼎立;山坡上则是为养殖场提供绿色饲料的构树和皇竹草种植基地;再远一点的路边,还有一个饲料加工厂和一间乡村振兴车间。

这个去年10月在政府扶持下建起来的产业园,在500亩的山野间已颇具规模。各个基地相互呼应,水泥路沿着山脊相串。居中的山头上,则建起了一间办公房,在里面通过视频监控平台,值班人员随时可查看牛栏里牛儿的动静。

村集体的肉牛养殖场,由村里将土地和厂房入股成立的专业种养合作社负责。因此,尹小军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和股东。“村民们还有一个观望的过程,我就动员4名村干部,以我们个人的名义申请贷款入股,干部先干起来,干出成效才能吸引更多村民加入。”尹小军对养殖场的前景颇具信心,“今年7月份,这批牛出栏后,我们打算进300头牛犊,进行满栏养殖。”

2019年,40岁的尹小军成为村里的“领头人”。当过兵、在沿海地区务过工的经历,让他身上有一股敢闯敢干的劲头。

尹小军的信心是有底气的:除了提供政府各项政策和贴息贷款的扶持,莲花县还采取龙头企业——胜龙牛业带动的方式,大力在乡村推动肉牛生态养殖。“牛犊由企业提供,养成后也由他们收购。行情不好时,还有托底价。有了大企业为依托,村民养殖的风险就很小了,只要专心把牛养好就行。”神泉乡副乡长彭永明介绍说,永坊村在尹小军带领下,是全县第一个建立起村集体肉牛养殖基地的村。

尹小军的信心,还来自产业园完备的生态养殖产业链:山坡上的300亩构树和200亩皇竹草种植基地,为饲料加工厂提供原料,加工出来的生态饲料正好有助于肉牛长膘。而村里一直有养牛的传统,村民们对养牛很有经验,养殖场正好有人可用。

这个承载着全村特色生态种养产业的产业园,已成为村里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十多万元,到2026年我这一任期满时,目标是达到100万元。”有了产业的支撑,虽然面对记者和乡里领导,尹小军并不觉得自己在说大话,“收入增长是看得到的,种植基地明年将迎来盛产年,带动饲料加工厂的产量上升,这一项就能给村里带来三四十万元的收入,再加上肉牛养殖开始见效,还将不断扩大规模,肯定没问题。把生态种养产业做好,我们村乡村振兴就有了‘顶梁柱’,也有了‘永动力’。”

村集体的产业在壮大,村民们的事业也越做越强。46岁的张德生黑猪养殖做得风生水起,在产业园山林里放养的200多头黑猪,去年给他赚了20多万元;40岁的吴志平去年起不再外出务工,和45岁的吴宁华合伙在产业园建起养牛场,31头肉牛正茁壮成长……这个1800多人的村庄,已有40多户养殖户,都是壮劳力在打理。产业园还带动了200多名中老年村民就业,去年人均增收超过1.2万元。特色生态养殖,让永坊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动力十足。

钟进文 本报记者 尹晓军 刘启红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