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聚焦:“将培训放到田间地头” 江西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4.8万人

本报全媒体记者李耀文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人才支撑是根本。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队伍。


【资料图】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乡村人才培养,立足全省农业产业、农民需求和农村改革发展实际,以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抓手,系统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扎根农村、发展农业、带动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形成协同推进“大格局”

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2月19日,宜丰县万亩绿色水稻生产基地迎来了该县高素质农民培训暨农机应用班的50名学员。他们都是当地的种粮大户。

在培训现场,无人机整齐摆放成一排,培训老师逐一讲解各种型号无人机的优缺点,并现场操控无人机进行了喷水、施肥等操作展示;在水田里,农机手开着最新款的旋耕机,没一会儿就完成一大片田地的翻耕作业,引得学员们啧啧称赞。“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更好地掌握了无人机飞防技术,以后要多参加这样的培训,学习更多新技术。”种粮大户凌小强说。

将培训放到田间地头,只是我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一个生动范例。

近年来,我省始终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横向协作,形成工作合力。连续多年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列入省委一号文件,将培养高素质农民写入《江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农业农村、教育、共青团、妇联等系统合力推进,逐步建立健全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4.8万人,培养农民大学生7.2万人。

主攻现代农业,精准培育,强化对接产业“契合度”

“我们坚持以‘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带得动’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把大学教育向田间地头延伸、向学员创新创业一线延伸。”江西农大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周艺萍说。

2月初,记者走访了江西农大“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第一批学员代表——石玉莲。见到石玉莲时,她正在向合作社成员传授直播带货技巧。2012年,我省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石玉莲成为第一批学员。她学以致用,将自家的几亩荒田做成“水稻免耕直播栽培”试验田。当年,她的试验田开镰收割,亩产达1200斤,比用传统方法种植增产15%。

如今,石玉莲已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会用新农具,还会直播带货,更懂农业经营管理,年收入上百万元。2022年,她还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在我省,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始终注重全产业链技能水平的提升,创新培育方式,满足农民多元化教育培训需求,发挥了行业部门优势,培育产业发展好、示范带动强、意愿较为迫切的农业从业人员;同时探索了构建涵盖省市县三级的“大学+高职+公益性推广机构+农业经营主体”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有效地将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农业实用技术和综合素质的双向提升,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良性互动,形成了一套极具江西特色的乡土人才培养的好做法、好经验。

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扶持,拓展农民发展“新路径”

“老张,我看还是‘馥香莉丝’这个品种好,产量稳、米质优,每百斤可多卖五六元。”日前,鹰潭市余江区特聘农技员郭小兵正为当地种粮大户推荐优质水稻品种。

“我之所以能成为一名特聘农技员,得益于余江区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郭小兵说,2021年被聘为特聘农技员后,他经常以培训、电话、视频等形式送技术进村入户。

在全省各地,有很多像郭小兵一样的“新农人”。得益于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好政策,他们学成后扎根乡村、服务农业,用青春和活力,在希望的田野上,点燃梦想,点亮家乡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过程中,我省始终关注农民的成长,坚持农民教育培训“选育用”一体化推进,统筹利用政策和资源,有效提升农民持续发展能力,融入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据统计,全省各地自发组建了93个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吸纳会员1万余人,创办农业企业883家,农民合作社1336个,有效带动20多万名群众增收致富。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