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读:江西要让200万亩旱地变良田


【资料图】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记者童梦宁)金秋时节,都昌县南峰镇7000余亩旱地连片种植的红薯、大豆、花生迎来了丰收季。按市场行情测算,这些旱地亩均产值(含轮作收入)突破6000元,其中轮作两茬红薯的旱地亩均产值最高,达9000余元。昔日“撂荒地”成了“致富地”,村民们乐开了花。自2018年起,该镇被列入我省旱地建高标准农田试点区域,取得了突出成效。当前,我省进一步挖掘旱地潜力,从9月份起在全省旱作区正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调”数据显示,我省耕地总面积4000余万亩,其中旱地670余万亩。旱地受地势高低不平、水利设施薄弱、耕作成本投入大以及越来越多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不少处于撂荒或半撂荒状态。为向“撂荒地”要粮,助农增产增收,9月上旬,我省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等相关要求,制定了《江西省高标准农田(旱地)建设指导意见》,计划到2030年建成200万亩高标准农田(旱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筑牢粮食安全“耕”基,为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型注入生机活力,并为破解占补平衡难题腾出发展空间,助力乡村振兴。

据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与耕地质量保护处处长贺中朝介绍,目前我省已高质量完成2622.7万亩高标准农田(水田)建设,粮食产能得到稳步提升。下一步规划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的200万亩旱地须满足相关条件,如地块土层厚度能满足目标作物生长发育;项目区外有水源保障,排灌基础好;旱地相对集中连片,能进行规模化改造等。通过综合施策,最终实现项目区旱地基础设施、耕地质量、粮食产能、宜机化率、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五个提升”。

记者了解到,项目实施中还将开展土壤培肥,通过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粪肥施用等生态培肥方式,提升旱地的地力。根据“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原则,目前全省正有序推进项目实施,引导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规模化种植水稻、旱稻、红薯、马铃薯、玉米等粮食作物,大豆、花生等粮油作物,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让乡村焕发蓬勃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