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吝余热 护航成长

微光成炬,涓滴成河。2600多道光,汇在一起,会迸发怎样的能量?

在婺源县,有这么一个银发集体,他们甘当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员、社会风尚的监督员、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导员,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无私奉献着光和热,他们就是婺源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被其凝聚在一起的2600余名“五老”。

办实事,助失足青少年重回正轨

在婺源,不少曾经的失足青少年感到幸运,因为在自己努力重回人生正轨时,一群老人向他们伸出了温暖有力的手。

近年来,围绕支持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婺源县关工委持续实施“五老关爱工程”,除了帮扶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少年,问题和失足青少年也被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从2013年开始,该集体深入省内各监狱,对婺源籍服刑人员开展“送乡情、送亲情、送教育、办实事”活动,帮助188名刑释人员实现“一出狱门便进厂门”,使一批昔日“浪子”迈上正道。

小朱(化名)便是其中一员。10年前的一次帮教课上,还未成年的他在狱中认识了退休法官宋金水。“出狱后,如果有困难可以随时来县关工委找我们。”课堂上宋金水的这句话,让小朱倍感温暖。

2014年的一天,小朱在婺源县关工委见到了宋金水。原来,出狱后,他学习了汽修技术,打算回家乡许村镇开一家汽修店,但租店面的过程并不顺利,于是他想到了宋金水。得知小朱的困难后,宋金水来到许村镇,在他和镇关工委的协调下,小朱很快租下了两间店铺。

“汽修店开业当天,宋法官还特意赶来剪彩,叮嘱我诚信经营。”很快,小朱的生意走上正轨。“没有宋法官和县关工委,就没有今天的我。”如今,小朱又在县城与人合伙开了一家汽修店,生活蒸蒸日上。

近五年来,该县200多名“五老”与120名特殊青少年结对,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最终使他们重返课堂或参加工作。

“景点+”,让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孩子心田

婺源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家规家训和歙砚是该县的文化遗产。利用好文化资源优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是婺源县关工委近年来的一大工作特色。

从2017年开始,婺源县关工委依托全县景区、革命旧址、历史文化名村,创新采用“景点+”“项目+”模式,精心打造青少年教育基地,并修订了讲解词。其中,作为朱熹祖居地,熹园是全国AAAA级景区,内有紫阳书院、老砚馆、歙砚制作车间等建筑景观。县关工委与县教体局等部门联合下文,通过学校教育主渠道,定期组织学生赴该基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实地学习背诵《朱子家训》、体验歙砚制作。

“依托景点和新打造的项目宣教,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教育效果也更好。”婺源县关工委主任吕和生说。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38个,合编讲解词5000多册,培训基地讲解员近100名;全县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开展教育活动700多场次,深受青少年欢迎。

本报记者 卞 晔 实习生 朱凌菲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