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恶评中国经济,中方抛售美债回敬,警告其“将被现实打脸”

没能从中国“借到钱”,美利坚的官员们破防了。


(相关资料图)

前段时间,先是美国总统拜登在参加某筹款活动时大肆渲染中国威胁,声称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对美国、对全球而言,都将是一个“定时炸弹”。

紧接着,美国财长耶伦也跳了出来,在拉斯维加斯一场演讲后接受采访时,对中国经济大批特批。

耶伦表示,中国经济放缓,对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将构成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亚洲邻国,美国也会受到溢出效应的影响。

贬完了中国,耶伦还不忘抬一抬美国,称尽管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但依然稳健,就业市场非常强劲,通胀也逐渐得到控制。

甚至为了佐证自己所言的准确性,耶伦还拿碧桂园的债务问题举例,来了一波点名批评。

说实话,有时候这些美国人的脑回路真是奇奇怪怪,跟正常人两异。

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2%,在耶伦口中就是前景一片大好,未来充满希望,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4.5%,到耶伦嘴里就成了崩溃的前兆,还会给全世界带来风险。

合着真就“好坏一张嘴”,全凭自己的心意了?

当然了,对于美国这种“无能狂怒”,我们也是从来不惯着,迅速给出回应,而且还是拿数据、拿实力说话。

恶评中国经济?用实力说话

耶伦恶评中国经济后还不到48小时,我国外交部就强势给出回应:

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有悖事实,将被现实打脸。

被现实打脸?什么意思?

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5%,不仅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而且也比疫情3年年均4.5%的增速更快。

最扎心的是,我国经济增速要比美国足足高出3个百分点。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2%,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1/3。

因此,耶伦口中“放缓”的中国经济,压根就没有数据支撑,自然也没什么可信度。

值得一提的是,耶伦恶评中国经济的之际,我国正在大幅抛售美债,根据美国财政部官网数据,6月份我国继续减持113亿美元美债,美债持仓降到了8354亿美元,而这是14年来的最低水平。

中美两国竞争愈演愈烈,究竟是谁的经济增长放缓,乃至于正在面临经济衰退,想必耶伦心里一定有数。

崩溃的究竟是谁?

美国接连加息之下,全球经济都受到严重影响,处于低迷状态。

可以说,现在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关键在于,美国家里这本经特别难念:

经济捉襟见肘,只能依靠借钱来过日子。

自从今年6月份提高美债上限法案通过以来,美债规模就开始一路狂飙,如今已经突破了33万亿美元。

33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

哪怕每个美国家庭每月拿出1000美元专门还债,也要足足还上21年。

而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美国财政赤字问题愈发严重,只能依靠美债“饮鸩止渴”,哪怕明知道借钱过日子不是长久之计,也压根就没有办法停下来。

此外,这个月初,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甚至已经将美国的信用评级从“AAA级”下调至“AA+级”。

而惠誉给出的理由,正是美国的财务和债务问题,驴象两党没演够但是观众们早已经看够的“债务上限提高大戏”,这种政治僵局也会加剧美债未来的风险,美国未来3年的财政状况很可能持续恶化。

因此,耶伦在恶评中国经济之前,是不是忘了看看自家究竟在过着什么日子?

自己口中一片大好的美国经济,到底注入了多少水分?

中国不会救美国

与耶伦的论调如出一辙,拜登在提到中国经济时,将中国形容为“坏人”,还称当“坏人”遇到麻烦时,就会做“坏事”。

说白了,还是以前那一套“中国威胁论”,无论中国经济增长快还是慢,哪怕就是站在那一动不动,可能也是美国眼里最大的“威胁”。

不过,其实拜登心里也明白美国眼下的处境,知道耶伦大管家正面临多么大的压力,所以话锋一转,又表示“美国不想伤害中国”,目前还在观察中国。

好家伙,真没想到老美的“茶味”也能这么浓,“脱钩断链”这么久,制裁搞了一轮又一轮,这就是所谓的“不想伤害中国”?

归根结底,不过是想着中国接盘美债,赶紧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罢了。

但目前来看,我国减持美债的态度依然很坚决,并没有丝毫接盘美债的迹象,甚至还在加速清算,目前美债持仓已经降到了8354亿美元,创下了14年来的新低。

美国总觉得自己是世界霸主,任何国家都应该理所当然的迁就自己,谁都是自家镰刀下绿油油的韭菜。

所以哪怕是有求于人,也要摆出一副施恩于人的架势,没有一丁点求人的诚意。

但事实证明,短短十几年已经换了人间,眼前的世界早已经跟美国想象中不一样了。

面临严峻的债务危机,美国一直希望我们能够大手笔买入美债,助自己一臂之力。

可一边唱衰中国经济,一边还在加大制裁力度,不肯有任何实质性的让步,试问谁会拿真金白银去“资敌”呢?

该说不说,美国真该从自己的“霸权主义”美梦中醒醒了。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