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年代的代销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物质十分匮乏。代销点,是农村人购买日常生产生活用品的重要场所。

所谓代销点,就是基层供销合作社委托村或农户开办的商店。供销社配送各类物资,由代销点的代销员来销售。

记忆中,老家的代销点设在村小学旁边一间宽大的瓦房内,房屋坐北朝南,背后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代销点仅有一名代销员,是从村里有文化、能吃苦、素质高的青年中挑选出来的。代销员每天守着柜台,随时接待来买东西的乡邻。有时物资配送不到位、不齐全,代销员还要起早贪黑,挑着担子将物资从供销社运回代销点。寒来暑往,常年如此。


(资料图片)

那时候,村里的代销点是最吸引孩子们的地方,我和伙伴们有事没事就会跑到代销点转一转。店内的货架上、柜台里分门别类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商品,有花花绿绿的糖果、或圆或方的饼干、味道香甜的水果,有毛巾、肥皂、油灯、马灯、手电筒、干电池等日用品,有布料、帽子、袜子,还有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笔墨纸砚……人们日常基本生活所需,应有尽有。当然,最让小孩子们嘴馋的,就是柜台里用彩纸包裹的糖果、饼干,还有夏天时摆放在柜台前的一瓶瓶汽水。那时候,我总惦记着买几颗糖解解馋、买瓶汽水解解暑,可口袋里没有一分钱,只能过过眼瘾,暗自吞咽口水。

代销点给农村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当时集体田地在代销点附近,家里缺什么,父母总会提前算计好,等忙完集体农活,就扛着锄头铁锹、挎着篮子去代销点购买。农忙季节,劳动强度大,犁地、栽秧、挑稻谷,疲倦了,父亲就打上半斤米酒,买些黄豆、蚕豆回家,喝小酒、吃小菜,犒劳一下自己。

代销员张叔为人和善,对待乡邻热情周到。哪家人遇上经济困难,手头周转不开,又需要购买一些用品,同他说一声,便可先赊账。代销员把购买人姓名、购买时间、购买商品及金额等信息记在本子上,等秋收后或到了年底,这些赊账人有了一些积蓄时,再走家串户去把钱收回来。

代销点不仅代销日常生产生活用品,还代购一些农副产品和废旧物资,如中草药、乌桕籽、桐籽、猪毛、羊皮、牛皮、废旧胶鞋等。人们常常是先用这些东西换钱,再购买需要的物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养一些鸡鸭,鸡蛋、鸭蛋也可拿到代销点换购其他商品。

记得有一年秋天,秋风阵阵,田头边、山岗上的乌桕叶已经变红,树上结满洁白的乌桕籽。一天晚上,母亲把我们兄弟几个叫到跟前,说:“现在乌桕籽熟了,你们得勤快点,放学后去拣些乌桕籽回来。冬天马上到了,卖了乌桕籽买布料,给你们一人做一身新衣服。”听母亲这样说,我们兄弟几个劲头十足,每天放学回家后,拿起玻璃瓶、铝钵子,就去拣乌桕籽。

那时候,村集体会组织大人们摘乌桕籽,他们用长长的竹竿把乌桕树上的乌桕籽夹下来,挑到生产队的仓库里。我们这些小孩子跑到树底下,把散落在土坡上、草丛中、小河边的乌桕籽一粒粒拣起来,装进瓶子、钵子里。集少成多,经过一个多月的劳动,我们成功拣回两箩筐乌桕籽。父母把乌桕籽挑到代销点卖掉,带回来几丈蓝色卡其布,请村里的裁缝给我们兄弟几个一人做了一身新衣裳。那个冬天,我们很高兴,倍感幸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村里代销点的物资越来越丰富,人们购买商品也越来越方便。多年来,老家代销点的代销员未曾更换过,张叔从青年一直干到白头。他与乡亲们相处融洽,大家都非常尊敬他。村里人杀年猪、打年鱼,或遇上红白喜事,总会请他到家中吃席喝酒。

后来,改革开放政策深入实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亲们在种好责任田的同时,剩余劳动力都陆续进城经营、务工挣钱。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日子越过越好,农村的生产生活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农村供销社代销点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小卖部、小商超所取代。

现如今,互联网日益发达,农村电商的发展更是为人们消费购物插上了翅膀。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代销点作为过去年代消费购物的重要场所,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图为山东日照一保留至今的供销社代销点)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