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人工智能 环境管理更“聪明”了

“以往污染排查,有时会出现监察队员开车转悠半天,也找不到一个污染企业的情况。现在依托遥感与大数据,监察队员可以做到精准打击。”曾长期从事环境监察工作的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杨子江主任这样感慨。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境互联网+专委会成立大会上,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宋士吉及其合作伙伴,以生态环境部“千里眼”计划为例,详解了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在环境管理、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令人耳目一新。

从2017年起,生态环境部对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按照3千米×3千米划分网格,共计3.7万个。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气象数据、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计算出每个网格上一年度的PM2.5平均浓度,剔除气象传输、降水过程、地形阻挡等因素影响,从中筛选出PM2.5浓度较高、排放较重的3600个作为热点网格。

“我们在区域内投放监测微站,将网格缩小到500米×500米的范围,用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大数据,可以更精准地找出相应的污染源。”宋士吉团队工作人员介绍,“互联网+”在污染攻坚战中的应用不止于此,以大数据为基础,利用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出不同管理措施下的结果,并不断反馈给算法模型,得出更好的治理模式。

在水环境管理方面,如何利用“互联网+”保障长江流域的水环境和水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认为,打造“互联网+”环保环境监测体系应该放在第一位,建立时空大数据的环境数据中心,同时开发数据综合分析的工具,以实现环境要素、大区域和宏观综合分析。

“环境监管向精细化、主动预防、科学决策转变,迫切需要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滕建礼表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