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非常主汛期④丨“潜伏”的地灾隐患点,如何盯紧它们?

点位档案

小岗剑泥石流隐患点位于德阳绵竹市清平镇,绵远河左岸,绵(竹)茂(县)公路汉旺镇至清平镇段右侧。主沟两岸地势陡峭,沟道内无常年流水,主要以大气降雨为主,并以地表径流形式流入绵远河中,流域内多松散固体物源。经过多年工程治理,泥石流灾害影响逐渐减小。


【资料图】

绵竹市小岗剑泥石流隐患点。

一线探访

8月3日,天气晴朗。一大早,谭显国戴着帽子、骑着车从镇上出发。作为德阳绵竹市小岗剑泥石流隐患点的专职监测员,到绵远河岸边看看水流,已是他每天的“必修课”,“晴天也不能放松警惕,看看水流是否有变小或者突然断流、浑浊等情况。”

长期“潜伏”在千壑万谷的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群发性等特点,成为汛期人员财产损失的主要“凶手”。近年来,由于自然修复+工程治理等举措,此前活跃的隐患点变得相对“沉寂”。但在汛期,各地仍不放松,将这些隐患点列为重点监控对象。

绵竹市小岗剑泥石流隐患点下的绵远河。

工程治理+道路改道

减小地灾隐患点影响

沿着绵(竹)茂(县)公路向小岗剑行进,沿途处处是山、时时见绿,清澈的绵远河在山间静静流淌。

由于汛期,通往小岗剑的老汉清路进行了交通管制,谭显国带着记者通过绵(竹)茂(县)公路云湖隧道小岗剑横洞,来到绵远河岸边。

“翻过山就是小岗剑。”谭显国指了指前方的山脉说,“非汛期的时候,可以通过绵远河旁的便道开车进入。汛期降雨量大,绵远河上涨猛烈,会淹没公路,所以进行了断道。我们一般是通过无人机查看河流情况,来监测这一隐患点。”

记者从无人机拍摄的画面看到,小岗剑地段地形高陡,山脚下就是绵远河,堆积着松散破碎的岩体。

正在查看绵远河情况的专职监测员。

“由于汶川地震,这里形成了大量‘受伤’山体,在汛期暴雨山洪作用下,小岗剑容易形成泥石流,阻断绵远河,形成堰塞湖,危及绵远河下游流域和附近场镇清平镇的度汛行洪安全。”绵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龙方毅介绍,自2008年后,发生超过20次有记录的高位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次阻断公路和河流。

为了减小地灾隐患影响,2011年起,小岗剑开展了多次工程治理,主要通过建设拦砂坝、挡墙等工程,实现拦挡固沟稳坡,同时建设截水沟,实现截水分流减势。

“自2012年治理工程完工到绵(竹)茂(县)公路通车,较大规模的泥石流,经拦挡工程逐级消能进入导流槽,将泥石流顺利导入停淤场,治理工程起到了保障老汉(旺)清(平)路通行的预期功效。”德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质灾害防治所所长王帅成说,绵(竹)茂(县)公路修通后,原先的老汉(旺)清(平)路仅作矿山企业运输通道,且在雨季实行交通管制,没有人员活动,进一步减小了隐患点的影响,2018年至今没有发生影响河道行洪的泥石流。地灾隐患点趋于“沉寂”。

人防+技防

紧盯隐患点不放松

“沉寂”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松警惕。“雨水就是‘隐形炸弹’,让不动声色的隐患点变活跃,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龙方毅说,大量松散堆积物进入绵远河道,有形成堰塞湖的可能,威胁下游安全。

因而,小岗剑泥石流隐患点依然作为重点持续监测。记者注意到,在今年4月德阳印发的《德阳市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明确了4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其中就包括以小岗剑为重点的绵竹市老汉(旺)清(平)路沿线,要求要加强监测预警风险排查,做好联控协同应急处置。

绵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值班室内的监控大屏,显示着重点监测区域情况。

“我们日常就是要做好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工作。”谭显国说,“此前我们学习了灾害风险隐患的基本特征、识别方法等,一旦发现异常,会及时上报。”

“我们还有个得力‘助手’。”龙方毅指了指在山坡“站岗”的“科技哨兵”说,“这是一个摄像头,24小时不‘眨眼’盯着河流,拍摄下来的画面,会实时传输到绵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及绵竹市水利局。如果发现异常,及时按照应急预案处置。”

绵远河岸边的摄像头,实时监测绵远河流域情况。

“目前,德阳每个隐患点落实了至少一位专职监测员。在汛前完成30处普适型专业监测站的建设,同时推广应用地灾智防应用程序和德阳地灾应急预警管理平台(APP),提升监测预警时效性和准确度。通过持续完善‘人防+技防’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能力。”王帅成说。

(绵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