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桥——
不走的工作队,不垮的连心桥
“住进大陇镇时刻不忘共产党,搬出九华岭感谢亲人解放军。”大陇镇中村村民朱开文在新家的大门上贴上了这样一副对联。就在今年元旦前三天,他终于从7里外的九华岭搬了出来,告别住了几辈子的土坯房,住进了由井冈山市人武部出资援建的三层小楼。
“只要红军有盐吃,就得让老百姓的菜碗也是咸的。”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军工作队与老百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鱼水情如今依然被传颂与发扬。今年2月,井冈山市宣布率先脱贫“摘帽”,功劳簿上,人武部也写下了浓重一笔。
寨下村道路不通,村民出行困难。人武部协调资金160多万元,修通了村里与周边乡镇的公路,当年就有贫困户因此摘掉贫困帽。村民们高兴地把新修的钢筋水泥桥命名为“军民连心桥”。
黄坳乡洪石村贫困户李亚春说,人武部支持他开发了50亩油桃果园,还出资帮助他买化肥和农药,前年果园第一年挂果,收入就有3万元。
村里没产业怎么办?在人武部协调下江西中电仪能分布式能源有限公司在坳里乡建设光伏产业扶贫基地,实现入股贫困户年分红3000元……
一座座连心桥建了起来,一个个富民项目落地生根,这一切老百姓看在眼里,地方领导干部也看在眼里。“这支服务群众的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从未离开。”吉安市委书记胡世忠说。
■记者手记
老典型绽放新光彩
在井冈山市采访人武部事迹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这个地方有时让人觉得很“老”,有时又让人觉得很新。
“老”在传统,“老”在作风。90年血与火的洗礼,过去红军工作队的老传统还在,军民之间的血肉联系还在。五百里井冈山,老百姓踊跃参军参训,人民武装反哺地方建设,这是一种无需多言的习惯。
新在千方百计谋打赢的创新精神,新在敢于直面新问题的求是精神。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体制机制的变革,井冈山市人武部敢于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无论是民兵创新整组训练,还是征兵和安置工作的不断调整,抑或大手笔的扶贫攻坚,人武部都走在了变革的前列。
井冈山市人武部经常被称作“老典型”,每年来参观学习的领导、官兵近万人。作为最早的红军人武部,又背靠这样一座红色资源永不枯竭的井冈山,倘若躺在功劳簿上,不断地讲过去的光荣传统,也一样能有耀眼的光环。但是,井冈山市人武部没有这样做,他们担心对不起“老典型”这三个字。事实证明,井冈山市人武部没有辱没先烈,在百尺竿头又进了一步。
在井冈山市人武部,变革为传统增光添彩,传统也为变革把正方向,传统与变革在这里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