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点就来了,前面排了60多个号,我准备选一套16层的大三居。”王先生是北京市石景山区衙门口村居民,衙门口棚户区改造工程12月12日正式启动房屋征收环节,他和老街坊们一大早就来到了征收签约选新房的办理现场。他说,这里的一切都在变。
村落体量大关系复杂
衙门口地区自古是京西交通要道,近年来西五环、莲石路、京九铁路、京石客运专线等由此穿过,村落被分割得七零八碎。“物理分割还好,更麻烦的每次修路都要征地、拆迁。”石景山区房屋征收办公室张佰军科长说,衙门口房屋征收涉及约1200个自然院落,近5000户居民。
村里一位纪老先生说,加上这次全面棚改原地建安置房,20年来拆迁了7次,这次终于自己家也轮上了。
张佰军介绍,衙门口村毗邻首钢园区,有一批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在1996年被首钢招进去做工人,所以这个区域内还有一批公房。因此,安置补偿方式也不同。
城中村繁荣与衰落的变迁
“衙门口自古繁华,交通要道便于商贸往来,我家门口这条街是不是很像大栅栏。”衙门口村居民李易达指着一条东西贯穿村落的街道对半月谈记者说。这条街道长300米左右,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各式各样的招牌色彩斑斓。
“这些都是外乡人开的商铺,市场还没有疏解整治的时候,每天人流涌动。”李易达说。他提及的是五环鑫谷市场,是北京西部较大的农副产品、文玩旧书、五金建材等多品类综合市场,在今年石景山区的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被疏解,一些商户主动抱团到河北省高碑店市白沟镇再创业。
于先生是安徽阜阳人,在鑫谷市场有一个干果批发摊位,同时在村里也租赁了一间临街商铺。12月11日,他把自己的存货全部清仓,也要到白沟去了。于先生在北京拼搏20多年,在衙门口村待了十几年。“2005年,外地人就开始在这里聚集,村里慢慢就繁华起来了。”
当被问及清仓的感受,他说确实留恋,但并不悲伤,因为这十几年的衙门口干果生意让他有财力在老家县城买房,还不止一套;更让他欣慰的是,这期间抚养带大的一儿一女都在北京读了技术院校并就业了。这些都是他在农村老家不敢想的。
2005年,就像安徽于先生这样的外乡人涌向衙门口的时候,李易达发现隔壁邻居把平房推倒,把整个院子盖成二层楼房,大部分房间用于出租。他如法炮制,建了衙门口村第3家二层楼:上下各12间房,共24间,包括6间临街商铺。当时建楼的钱都是先欠施工队的,没想到半年的租金,就还完了所有欠款。
李易达说,随着外来人的涌入,一间房的月租金也从100元、300元、500元蹭蹭往上涨,现在到900元,一间商铺月租1600元,算下来一个月2万多租金。
从2017年年初开始,李易达的房子不再满租了,偶尔会有空房间,6月又一批租户开始搬离。
衙门口棚改涅槃升级“绿色小区”
12月12日,半月谈记者在衙门口村走访看到,村里多数院落私搭乱建、道路拥挤狭窄、市政基础设施老化,但周边的农产品、建材批发市场已经完成疏解整治。
“现在这里环境太差了,安全隐患特别多,一下雨就没法走。”樊先生对半月谈记者抱怨起村里的环境。
半月谈记者发现,衙门口村沿街的房屋门口,多会加盖几层台阶。樊先生说是为了防止暴雨积水进屋,还有居民说是不让随地乱扔的垃圾进屋。
李易达眼中的“大栅栏”街道被沿街居民的私搭乱建挤占了不少空间。就在半月谈记者采访时,一辆轿车准备行驶通过,副驾驶不得不下来“清场开道”:把三轮车和自行车推到一边,把货箱往商铺门前放。一位居民说,2016年村里有人打120,救护车硬是进不来。
“好多年前我们就盼着环境能改善。这次政府力度大,棚改项目刚开始我就关注,所以补偿方案一公布,就来签房屋征收协议,早些选房早踏实。”一大早就排队的那位王先生说。
张佰军介绍,按照“绿色二星建筑”标准建设“装配式建筑”,石景山区将建设安置房5个小区28栋楼共40余万平方米,“京西古村将华丽转身,彻底告别脏乱与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