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洱源:“水稻+养鱼”保护生态推进乡村振兴

一阵风吹过,稻香扑鼻。赵紫艳站在田埂上眺望,合作社的千亩稻田向远方绵延。

距收割稻子还有一段时间,赵紫艳每天就到田边走走看看。她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凤羽镇半边天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往年这个时候,她和丈夫李富荣已经开始采购蒜种,准备种植大蒜,忙得不可开交。

2018年以前,大蒜是洱海流域很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2018年开始,为了减少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大理州实施禁种大蒜、禁止使用化肥等“三禁四推”行动。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副镇长丁彭说:“凤羽镇以洱海保护为契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大蒜种了很多年,突然不让种了,很多村民都担心收入减少。”重新种回水稻、玉米、油菜等传统作物,收入能否赶上种大蒜,赵紫艳心里也没底。

为了让老百姓在生态保护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凤羽镇引进龙头企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发动、农户种植、企业回购”,重点打造“水稻+养鱼”的生产模式。

“每一亩不但发5公斤鱼苗,还补助200元。企业还跟农户签订种植协议,水稻产出后高于市场价回收。”有了这么好的政策,赵紫艳率先试验了500亩。

为了让鱼长得好,水稻不施化肥,施少量有机肥;不用农药,改用物理除虫。“养出来的鱼很快得到市场认可,一公斤能卖40元,价格是饲料鱼的3倍。”赵紫艳感到惊喜,一亩“水稻+养鱼”的利润与一亩大蒜的利润基本持平。

2019年,凤羽镇共推广“水稻+养鱼”1490亩、中草药材328亩、朝天椒800亩,并计划种植油菜5000亩。“大家的观念也在慢慢转变,愿意去尝试一些新的生产方式,对化肥、农药的态度从‘政府不准用’,变成‘自己不愿用’。”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赵紫艳都看在眼里,以前从蒜田里淌出的尾水是浑的,现在从水田淌出的尾水清了很多。

为了有效防控面源污染,政府不断补齐环保设施短板,加快了截污治污项目建设,开展湿地生态恢复建设。“我们镇充分发挥万亩湿地体系,对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尾水开展分段拦截二次净化,利用湿地库塘对低浓度污水及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分流净化处理,不断提高进入河道水质。”丁彭说。

湿地生态恢复不仅起到提升水质的作用,还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从事旅游文创产品制作的凤羽镇佛堂村村民周正昌用白色铁丝编制了8匹骏马,让它们“驰骋”在村口的大涧河湿地,“现在这里是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了。”他得意地说。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决条件和巨大优势。“今年暑假,每天有近千名旅客来到佛堂村。”凤羽镇党委书记项丽娟介绍,佛堂村将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引入当前时尚元素,开发乡村旅游。

佛堂村内已经建成一个约300平方米的文创展区,并在此举行过汽车的新车发布会。目前,村内的湿地雕塑公园、乡村文化创意园以及配套的餐饮、客栈正在建设当中。

回到田园牧歌的生活寻找乡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向往。“我们尝到了生态保护的甜头: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村容村貌明显提升,乡村文创激活,旅游发展起步……保护好绿水青山,以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项丽娟说。(新华社记者丁怡全)

关键词: 云南洱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