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迎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面实施一周年 垃圾分类任重道远

11月1日,南京迎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面实施一周年。我市城管部门“晒”出的最新成绩单显示:5148个小区建成的一、二类垃圾分类收集点达10202个;日分出厨余垃圾量达1100吨,较全面分类前增加近11倍;南京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7.9%;同时,仍有个别小区垃圾分类参与率低,分类亭房迟迟无法落地,生活垃圾混装混投……城管部门表示,接下来将对1125个小区、852个单位重点除差。

我们常说“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一年下来,大多数南京市民已经习惯了强制分类后的生活,形成了新的行为模式。但对于垃圾分类成效差的小区来说,旧有的习惯模式或许根深蒂固,当下采取的垃圾处理方法未必科学合理,甚至不乏错误之处。如此习惯成自然,居民的生活质量必定受到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会把当下的不完美状态当成“常态”,认为“垃圾分类就是这个样子”“不过如此”。这无疑会给下一阶段的工作造成阻碍。

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部分,是一项需要不断细化推进的系统工程。《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出台后,明确了一些基本规定,但很多配套细则需要在实践中完善,所需的硬件设施也要陆续添置到位。例如,目前尚未建成垃圾分类收集点的小区,采取流动收集车上门收集,或设立规范化桶点。又如,有的小区因为费用问题,分类督导员配置不足。相关责任方应当认识到,有些做法只是过渡举措,为临时应急所用;相关人员要尽快配置到位,切不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管理方应该按照规定要求,以日拱一卒的精神推进工作,该建的设施抓紧建,该聘的人员赶快聘,该解决的问题马上解决;绝不能把临时当常态,把低标准当做任务完成。

古人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垃圾强制分类不是件容易事,可为什么有的小区效果好,有的小区效果差,关键在于后者的态度和作为,在具体实施中认识不够、标准不高、执行不严,最后只能“为其下”。垃圾分类旨在节约资源、变废为宝,不能只重形式,为分类而分类。面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职能部门、街道社区、物业到具体的工作人员,都要拿出啃硬骨头、闯难关的勇气与韧性。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把现在的措施做法都视为“临时”举措,用心用情去改善、升级。如何让居民少跑腿、照顾不同群体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分类知识、固化好的习惯……这些具体而微的小事,决定着垃圾分类的最终效果,关系到群众的满意程度,也考验着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能力水平。

对南京而言,一周年是新的起点,垃圾分类任重道远!(刘大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