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理财规模持续呈下降趋势

进入3月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使用闲置自有/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然而,记者统计发现,上市公司理财规模持续呈下降趋势。

Wind显示,2021年1月1日至3月11日,A股694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包括各类存款产品)达2061.69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产品数量和规模同步“缩水”。其中,累计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仅为230.78亿元,不足去年同期的50%。

谈及上市公司理财持续降温的原因,受访者表示,一方面是上市公司持有现金的意愿增强,计划将资金更多用于生产经营;另一方面是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缩水,使得公司对银行理财热情降温,转而加大其他理财产品投资额度。

认购理财产品规模不足去年同期50%

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1月1日至3月11日,共694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包括各类存款产品)达2061.69亿元,而2020年同期,上市公司持有理财产品总金额为2740.52亿元,投资理财的总规模有所下降。其中,在认购银行理财产品方面变化最为明显,2021年1月1日至3月11日,上市公司累计投资银行理财产品达230.78亿元,2020年同期为514.18亿元,降幅达55.12%。

从数据表现看,2019年、2020年A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规模和数量实际上呈持续减少之势。根据Wind统计,2020年共有1214家A股上市公司购买各类理财产品18721只,规模合计近1.35万亿元,购买产品只数、认购总规模分别同比下降16.7%、8%。

谈及上市公司理财产品规模持续降温的原因,某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分析,出于资金周转需要,为应对淡旺季切换导致的资金储量波动,上市公司通常会将闲钱认购一些理财产品,主要买一些保本类理财,但受保本型产品持续退出、理财收益率下滑、信托产品违约频繁等因素影响,部分上市公司对理财相对审慎。“一般来讲,上市公司持有的理财金额较大,如果都用于长期理财,很可能是公司运营能力有欠缺。”

“2020年年初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某城商行资管部门人士告诉记者,“彼时,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很多企业一度延长休假时间,甚至有些企业财务人员无法回到工作岗位,一些企业连复产复工都难,企业的现金流受到考验,更别提进行理财。还有的企业,已经开始了复产复工,那时候很多企业缺少资金,因此购买理财的计划也就搁置了。”

在某股份制银行地方分行行长看来,与2021年年初上市公司理财持续降温相呼应的,是企业融资需求加大,企业更迫切持有资产。该分行行长告诉记者:“由于去年年末结清货款、支付员工工资及年终奖等,企业现金流较为紧张。”

3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月金融信贷数据显示,2021年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1万亿元,比2020年同期多8392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4万亿元,同比多增6211亿元。

光大证券方面分析指出,2月信贷数据“淡季不淡”,企业融资需求旺盛,社融和信贷大超预期,主要因为企业中长期信贷同比大幅新增;就地过年政策下,企业节后开工进度较快,融资需求展现旺盛态势。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亦指出,2月份实体经济信贷需求较强,银行加大信贷投放,体现了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虽然M2增速和社融存量增速较1月份均有所回升,但仍位于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复苏后的整体回落大趋势中。”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春华预测,2021年经济进一步企稳复苏,2月PPI同比1.7%超市场预期对企业盈利形成支撑,后续PPI可能会继续扩张至5%左右,预计企业业绩将明显改善,闲置资金增加进而带动理财需求。

“上市公司理财产品规模持续降温还在于银行基准利率下行,导致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意愿降低,考虑到自身收益,上市公司转而加大其他资管领域投资额度。”普益标准研究员刘龙泽补充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亦赞同上述说法,他分析指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滑是上市公司理财规模降低的最直接原因。“理财产品对接的大多数是固定收益类投资,从而使得理财产品的收益十分依赖于利率水平。2020年虽然看上去利率没有变化,但实际上利率进行了换锚,也就是从锚定基准利率转变为锚定LPR报价利率,而LPR经历了数次下调。再加上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沛,因为疫情资金投放等因素,理财产品收益打了折扣。而几乎与此同时,股票市场迎来了红火的牛市,固定收益产品不敌权益类投资品,所以上市公司认购理财的情况改变,或者回购自身股票进行股权激励,或者并购其他公司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多元化。”

对公结构性存款回暖

与上市公司投向银行理财的资金规模同步减少的,还有其投向结构性存款的规模。Wind显示,在2021年1月1日至3月11日期间,共539家上市公司持有结构性存款累计金额为1468.58亿元,这一数值在2020年同期为1921.36亿元,下降幅度达23.57%。

2020年6月,监管层以窗口指导形式严格管控结构性存款,要求到2020年底将规模压降至年初的2/3。随着监管压降目标达到、“假结构”产品逐渐被压缩、合规产品有望增加,在2021年初,结构性存款规模结束此前的下降趋势。

央行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环比增加5756.6亿元,重回7万亿元以上,达到70183.16亿元,在连续8个月下降后规模首次回升。其中,单位结构性存款余额增加5204.25亿元,而个人结构性存款余额增加仅552.35亿元。

对此,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殷燕敏表示,2月结构性存款规模结束八连降反转增长,一方面是去年年底银行已经完成了监管的压降要求,规模相比高峰时期的12万亿元压缩了一半规模,另一方面是季节性因素,年初银行都有开门红活动,是银行的揽储旺季,相较于普通的定期存款而言,结构性存款对投资者更有吸引力,银行也会积极发行产品揽储。“机构一直是结构性存款的投资主力,相比于波动风险较大的权益类投资品种,结构性存款更适合企业闲置资金投资,企业自身需求也较大。”

“目前上市公司购买结构性存款的规模仍较2020年同期降低,可能是2020年全年降低的基数较大,即使2021年出现‘反弹’,也并未回到2020年年初水平。”上述城商行资管部门人士如是说。

“鉴于监管对结构性存款的管理要求,后续结构性存款规模反弹空间有限。从收益率水平来看,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较上月略有上升,但结构性存款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并不代表其能实现该收益率,从到期实际收益率来看,结构性存款的到期平均收益率依然继续走低。”殷燕敏说。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去年,除继续投资结构性存款外,一小部分公司有了新的理财选择,将目光转移到了流动性更强的现金管理型理财产品,据Choice统计,截至目前,中炬高新在2021年累计理财次数32次,累计金额13.47亿元,基本全为现金管理型理财产品。

在分析人士看来,未来对公理财可能会出现投资产品更加多样化的趋势。刘龙泽预测,随着结构性存款压降工作渐进尾声,外加财政部等四部门近期发文明确企业持有的结构性存款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未来或将对企业投资结构性存款造成一定影响。

2021年2月,财政部、国资委、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切实加强企业202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明确企业持有的结构性存款应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会计分类的变化,或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认购结构性存款的热情。

“除结构性存款外,通知存款、大额存单和国债逆回购等产品仍然是上市公司理财不错的选项。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券商收益凭证在2020年受到部分上市公司青睐,以上市公司舒泰神为例,该公司2020年全年累计购买的券商收益凭证总金额约13亿元,涉及华泰、安信、德邦等多家券商,产品期限从34天到1年期不等。”刘龙泽如是说。

(记者 张漫游 郝亚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