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叫停 地摊经济该“降温”了

地摊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但是国内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出现大量摆地摊的人。但是随着国家对于市容市貌和城市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摆地摊的人明显减少了很多。

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人的收入都受到了影响,消费能力明显下降了很多,为此总理提出了“地摊经济”一词,开始允许国人摆地摊。消息一出,摆地摊的人可以说蜂拥而至。

地摊经济持续了一段时间后,还是迎来了“降温”,逛地摊的人少了,摊主也少了很多,多少有些三分钟热度的意思。地摊经济怎么突然“降温”了?

“月入过万”是泡沫,认清现实回归理性

地摊变成了很多人的副业,也有人专门辞职把地摊当成主业,幻想着通过摆地摊“一夜暴富”,网上更是有不少视频传播“月入过万”的信息。

地摊可以算是创业的基础版,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能真正做好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都是头脑一热跟着进去,等热情和新鲜劲一过才发现没赚到钱甚至还亏钱,最后也只能默默的退出。

摆地摊的门槛确实很低,既不需要门面,也不需要太高的成本,或许通过摆地摊确实可以“月入过万”,只是这个难度不是一般的高,他们既要选对商品,还要学会销售,关键还得不怕累。亲身体验之后,才发现现实和自己想象中的还是有很大差距。

隔行如隔山,能达到“月入过万”的人只是少数,多数人却是不得不摆摊,因为他们要靠摆地摊来维持生活。

生活开始步入正轨

摆地摊是为了缓解暂时性的就业压力,不少朋友选择地摊也是因为疫情期间,两三个月没有工作的尴尬局面。很多人摆地摊,失业和生意不好做是主要因素,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摆地摊还没有成本还不高,于是大家就做起了地摊的生意。

有一些本身有稳定的工作,工资不算太高,下班后还想赚个外快,把摆地摊当做兼职的人。白天上班都已经累的不行了,晚上还要摆摊做生意,这样下来,身体上就吃不消了,再缺乏些耐力,这些人自然就选择退出了。

如今,生活步入正轨,企业复工、工人上班,实体店也开始正常营业,也就没有必要继续摆地摊了,大家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地摊自然就变得冷清了。摆地摊属于权宜之计,有了稳定的工作之后,不少朋友都选择停止摆地摊回归到工作中去。

摆地摊和监管之间的矛盾

地摊经济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同样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不但影响市容市貌,还带来了一系列其它的问题,比如卫生管理、道路安全、食品安全等,不同程度的增加的监管的难度。

在全国各地都在摆地摊的浪潮中,三家官媒画风突然突然出来给地摊经济“泼冷水”。首先是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接着央视也发表了《“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最后央视财经也对地摊经济发表了《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

之所以会“泼冷水”,首先就是占道经营,摆地摊都希望在人流量最多的地方,这样生意才会更好,但是对于交通的影响是很大的,经常会引起交通堵塞,特别是在人流量最大的一线城市。

其次就是卫生问题,摆地摊的区域每次收摊都能看到遍地的垃圾和塑料袋,不仅给环卫工人增加了压力,还很容易滋生细菌。大连的夜市开放之后,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并且过后现场残留下大量的垃圾,所以刚开始没有多久就被叫停了。

虽然地摊经济的弊端很明显,但是它的益处也非常显著,如果地摊经济能够因地制宜,统一的进行管理,还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

关键词: 地摊经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