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 集合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所有特质

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最大限度地还原王选,是一件不易的事。

实干、坚韧、奉献、质朴、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他的身上几乎集合了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所有特质。

今天,在我们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历程时,王选院士当年凭借羸弱身躯、耗尽半生心血催生我国印刷业革新的实践,他对科技创新的思考,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值得重温和借鉴。

“独创,绝不模仿他人。”这是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的一句名言,也是王选生前赞赏的一句话。在他看来,“科学研究必须要创新,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这样的独创思维,使王选在别人纷纷研究国外流行的二代、三代照排机时,毅然选择“攻坚”当时国外还无成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机。然而,这样的“与众不同”刚开始并不被人所接受。一个北大助教,还是个“病号”,要把字模用计算机算出来,岂不是“天方夜谭”“数字游戏”?

在10多年的技术研发中,对王选这份选择的质疑、嘲讽从未间断。但他以一种科学家几近“狂热”的执着,超乎常人的坚定和魄力,瞄准目标,带领团队不懈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甚至是在最亲密的工作伙伴、爱人陈堃銶罹患癌症,后来自己也患上肺癌之后,仍强忍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持续工作,没有丝毫放弃。

原理性样机成功后,王选的工作已然得到肯定,本不用耗费那么多精力心血去做应用推广,但他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信“应用性科技成果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才能对社会有实际贡献”,于是引导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新,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业得到彻底改造。

无限荣耀背后,是王选决心改造发展国家印刷业、力阻国外制造厂商占领中国市场的责任感和担当,也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士”的精魂。

直至今天,他的话依然振聋发聩:“振兴中华首先就得振兴科技,振兴科技关键还得靠自己,发达国家不可能把核心技术转让给你,只能自己解放自己。”“只有与世界一流的技术竞争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进军国际市场要有不畏强敌的勇气,要有超过外国人的决心和信心。”

近些年来,科研领域的浮躁之风屡被诟病。赶紧弄个项目,马上出成果,再拿个奖、出个国、评个“帽子”,名利双收,是一些人选择的“成功路径”。甚至有人成果还未经考证,就着急放话声称产生了“诺奖级”的成果。

“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对这句话,王选很认同。早在2001年,他就对这股浮躁风气表达深切担忧:“近年来,浮夸、急功近利,希望通过各种渠道例如媒体快速成名,或千方百计走门路争取获奖等风气有所蔓延。”

“把获奖作为目标,为考核而写SCI论文等,都是缺乏科研真正动力的表现。”王选认为,人如果一味追求虚名成不了大事业,“因为追求名利要拉各种关系,很花时间和精力,而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就不可能专心致志、如痴如醉、锲而不舍地攻克科学技术上的难关。”

在《谈科研成功的因素》一文中,他这样写道:“好奇心、研究难题和挑战带来的吸引力、取得突破后对科学或工业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动力。只有这种动力才能使人痴迷、执着、甘愿放弃常人能享受的乐趣,充满激情地持续奋斗十几年。”

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专注和勤奋,造就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王选曾坦言:“10多年我只要有3天的休息就已经十分满足了,但从未得到这种机会,特别是前10年,根本看不见名和利,是项目的难度和价值强烈吸引了我。”

如今,回望和丈夫相伴奋斗的岁月,已满头华发的陈堃銶教授这样总结:“王选带领团队之所以能成功,就是靠四句话:选准方向、狂热探索、依靠团队、锲而不舍。”

这位对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同样贡献卓著的女科学家,以缓慢而沉稳的口吻说:“我希望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不随波逐流,静下心来,从国家需要和社会利益出发,踏实做学问,不断创新、引领未来。”

时代需要王选精神,王选的故事永不过时。愿更多的“王选”,铭记荣光,牢记使命,承志前行。(记者 魏梦佳)

关键词: 王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