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用新技术筑起版权保护的“防火墙”

知识付费持续处于风口。有咨询机构预计,到2020年,国内知识付费市场规模将达235亿元人民币。但这门好生意,却不太好做。几乎与这门生意起步时间同步,侵权的“乌云”就一直在头顶,随着知识付费市场的不断拓展,侵权的范围和方式也不断升级。

原价199元的课程包,在某电商平台仅需要9.9元就可以收入囊中;如果花99元加入所谓的“知识众筹社群”,一年有效期内几大知识付费头部平台的几乎所有重磅课程包都可以按需自取,操作也极其简单,按照“指令”登录特定的云盘即可。据媒体报道,更有甚者,“扫一个二维码,就可以免费获取”,别人的劳动成果转眼就成了一些人获取流量的饵料。

版权保护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随着传播技术及形态的变迁,版权方与侵权者之间“猫与老鼠”的戏码更加复杂。一方面,侵权的技术“工具箱”越来越丰富,盗版方便快捷且成本低,多个分发变现渠道让其违法行为极具隐蔽性。另一方面,知识付费平台由于在一开始没有建立起版权保护的“防火墙”,确权登记不全、监管不力,变相纵容了侵权行为的猖狂。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维权投入及收益的不平衡、严实法律依据的付之阙如,都是促使侵权成产业成链条的土壤条件。

盗版“围剿”正版,不仅会挫伤内容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其稳定输出高质量的原创内容,而且优质原创内容减少,也势必会影响平台的聚集力和影响力,长此以往,“劣币驱除良币”,搅浑行业风气,扰乱行业秩序,拉低行业水准。面对门口虎视眈眈的“野蛮人”,知识付费平台有必要重新审视并部署版权保护工作,在平台乃至行业生态中,版权保护都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善后”的角色,而应该是“护城河”的一部分。引入专业的版权保护法律及技术团队,通过不间断的数据监测及分析、权利申诉及跟踪处理等为版权上“强保险”,对知识付费平台来说不失为一种较佳的解决方案。

针对版权保护中“确权难”“追溯难”的问题,区块链技术的日渐成熟或可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众所周知,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具有公开可追溯、记录不可撤销等特点。照此,每条原创内容都可以通过“哈希化”生成一个特定的指纹,并记录在区块链中,加之国家版权局的背书,从而完成确权及存证。目前市面上不少主打“区块链+版权保护”的产品也将这一点作为主要亮点,但紧接而来的问题是,如果确权本身就发生“李鬼顶替李逵”的问题如何解?完成确权存证,侵权并不会自动消失,还是要发现了之后去“打”,而一涉及“打”,又绕回之前的老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维权投入与收益不平衡等。

版权保护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议题,有关职能部门要在法律法规的完善、监管的方式和形态上与时俱进,同时也要在全社会培育尊重知识、保护版权的法律意识,让习惯了互联网“免费”模式的用户扭转固有观念,继而转换行为模式。当然,也要看到,一些知识付费平台原创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部分产品重包装轻内容、重营销轻服务等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教育”了知识付费热衷者,让他们选择不轻易甚至拒绝为版权内容付费,这应该引起平台方和内容生产者的注意和反思。(莫洁)

关键词: 版权保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