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对待大数据填报志愿服务

对不少考生和家长来说,除了考场上的奋笔疾书,志愿的填报无异于“第二场高考”。于是,不少商家把准高三学生及其家长的脉,推出各色“志愿填报卡”,每个售价在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声称有大数据支撑,可以指导学生填报志愿,并与各地教育考试院、招生办有合作。这类产品真的靠谱吗?家长应该如何理性看待这类产品(6月7日央广网)。

高考期间,考生和家长最关心两件事:一个是高考成绩,另一个就是志愿填报。前者需要靠自身的努力,后者需要一些经验和技巧。如果是高考状元,自然无需发愁,名校都要排队来抢了;可如果考砸了,或许也不用操心报志愿的事了,选择复读或者上普通高校。事实上,大多数考生都处于夹心层,同一级别的分数相差不大,竞争非常激烈,录取名额有限,志愿填报就要费一番思量了。

考生和家长大都缺乏志愿填报经验,往往需要寻求老师的帮助,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考生成绩和竞争状况,选择适宜的专业、学校。近年来,一些商家瞄准志愿填报的刚需性质,揣摩考生和家长想报个好学校的心思,也顺势推出志愿填报指导服务,诸如高考志愿在线填报辅导、APP填报软件、“志愿填报卡”、一对一名师专业指导等,这些服务都是收费的,价格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令人眼花缭乱。

很多商家打着高科技的旗号,声称采用大数据支撑,甚至还有官方背景,根据考生的预估成绩,给出投档建议,这看上去非常高大上,实际上是把各个高校公开的数据加以整合、汇总,再重新整理利用罢了。之所以搞得如此高深莫测,就是以高科技为噱头,迷惑考生和家长相信大数据填报志愿的能力,从而赚取高额的指导费用。

其实,如果懂一点基本的概率常识,就能看明白其中的奥妙。所谓的大数据填报志愿,只是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做判断,给出一个含糊的推荐,比如“稳一稳”“冲一冲”,实际上是对考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暗示,让其产生一个较好的预期,可这些概率并非百分百,又没有将话说死,即便将来录取失败,也不能归咎于商家和大数据了,只能怪自己的运气不好。

可见,这种大数据填报志愿的商业模式,其本质就跟路边的算命先生一样,没有啥真正的指导价值和科学性,只是在玩心理游戏,信则有、不信则无。至于名师也存在可疑之处,名师身份是否真实,很难判断,一对一咨询时间也很短,对考生的情况掌握有限。只是这样一来,就会误导一些考生和家长,花了钱也没得到真正的指导服务,浪费钱不说,关键是耽误填报志愿的大事,影响到考生的未来前途。

因此,考生和家长都要理智些,不要轻易相信商家所言,不要被大数据、名师所忽悠了,谨慎对待商家的宣传,尽量寻求学校老师的建议。同时,有关部门也有必要对填报志愿辅导服务建立行业标准,要求有相关教师资格、招生经验的人才能从业,以防范被人利用成为非法牟利工具。

关键词: 志愿服务 数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