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国”黎巴嫩看尽“复杂中东”

本月上旬,黎巴嫩举行了9年来第一次大选。黎巴嫩是个小国,但这个政党林立、教派构成复杂的小国却是中东局势发展的晴雨表,该地区的任何风吹草动,几乎都可以在黎巴嫩政坛有所体现。日前,《环球时报》记者踏访了这个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有着“马赛克”特征的国家。

国土面积仅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盛产雪松和美女,更不乏美丽的自然景色——蜿蜒的山脉,深邃的峡谷,绵延的平原和丘陵……这便是黎巴嫩。黎巴嫩属于阿拉伯国家,但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社会环境,抑或多变的自然地貌,都给人以“另类”之感。

中国驻黎巴嫩大使王克俭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黎巴嫩是中东一个很特殊的国家。它可能是中东地区少有的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同一宗教不同教派同时存在、基本上能够互相容忍的国家。这种多元使得这个国家的文化、艺术、教育、新闻等特别发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繁荣的黎巴嫩有“中东小巴黎”之称。

记者了解到,黎巴嫩人口虽少,却有100多个党派团体、40多支民兵武装,他们代表着不同教派、家族和党派的利益。由于各派别分歧严重,黎巴嫩议会自2009年以来3次延长任期,以至于9年没有大选。有人将黎巴嫩的政治生态形象地比作“政治马赛克”。

深度了解黎巴嫩,不得不谈宗教。黎巴嫩的宗教同样很“马赛克”,或者说黎巴嫩就是一座包罗万象的宗教博物馆。整体上,穆斯林稍多一些,但基督徒人口也占4成多,在穆斯林和基督徒中,又有许多分支派别,这些分支派别又有小的派系。这与其他阿拉伯国家主体居民要么以伊斯兰教什叶派居多、要么以逊尼派居多的情况大不相同。

为什么这样?黎巴嫩自古以来便是各宗教少数派信徒的避难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几十个支派大体居住在平原地区,而在传统的东部和东北部山区,主要是基督教马龙派和伊斯兰教德鲁兹派聚居的地方,他们很早就迁徙而来。

有中东学者认为,“马赛克”最适合黎巴嫩国情,可以防止宗教失衡和某个党派势力过大。根据规定,黎巴嫩总统、武装部队总司令等由马龙派担任,具有实权的总理由逊尼派穆斯林出任,德鲁兹派任国防部长或其他部长,外长由希腊东正教或希腊天主教人士出任,议长由什叶派人士担任。

保持这么多宗教派别的权力平衡并不容易,黎巴嫩为此吃尽苦头,甚至饱尝多年的内战煎熬。教派问题还使黎巴嫩不断卷入地区大国的争斗,甚至成为中东冲突的“风暴眼”。去年底,黎总理哈里里外访期间突然宣布辞职,被认为是沙特和伊朗在角力。眼下的叙利亚战争,黎国内各党有的站在沙特与西方国家一边,有的站在叙利亚和伊朗一边。

由于地处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黎巴嫩还成为难民的聚集地,自叙利亚战争爆发以来,已涌入超过100万叙利亚人。在贝鲁特通往贝卡谷地的路上,《环球时报》记者遇到很多难民,有的乘坐小巴,有的开着私家车。由于很多车太旧,不时会在路上抛锚。

其实,贝卡谷地就是黎巴嫩与地区国家纠葛关系的见证。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叙利亚军队进入贝卡谷地,设立防空导弹基地。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袭击并摧毁了叙利亚在那里的基地。眼前的贝卡谷地没了昔日的硝烟,但难民的涌入显示局势远不平静。

黎巴嫩《安瓦尔报》资深编辑瓦利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难民是叙利亚危机“外溢效应”凸显的表现。黎巴嫩没有为他们设难民营,而是规劝他们投亲靠友,分散安置,以免国内稳定受到冲击。他说,黎巴嫩国内还生活着数十万巴勒斯坦难民,他们大多居住在贝鲁特郊外简陋的难民营里。

这就是黎巴嫩,内外挑战都很严峻。但《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诸多黎巴嫩人却没多少悲观情绪,他们的话语中甚至流露着乐观和自豪。

瓦利德对记者表示,黎巴嫩政坛复杂多变,但整体上稳定,甚至大选长期推迟也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权力的彼此制衡起到了关键作用,否则黎巴嫩早乱套了。他还表示,黎巴嫩在中东地区文化程度、民主化程度都较高。

出租车司机比尔也说,不像其他阿拉伯国家,黎巴嫩很开放、包容,即使穆斯林女子也可以不戴头巾,“在我们国家,人们普遍很聪明,会做生意,擅长算账。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的祖先是腓尼基人,称得上是智慧的化身”。当然,学术界对此是有不同看法的。

关键词: 黎巴嫩 中东 小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