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时局 股票 导购 建材 手机版

她回到了精神的原乡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7-12-25 15:41:06

  张纯如(右二)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左二)合影。
  资料图片

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防空警报拉响,整座城市默哀。

同日,位于江苏淮安的古淮河北岸,自发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人们在悼念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同时,也深切缅怀这位淮安的女儿——张纯如。

张纯如纪念馆开馆8个月以来,接待参观人数多达10万人次,高峰期日均接待量达千人次,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参访群体涵盖海外华人华侨、党政机关干部、大中小学在校生、社会团体等。一位举家前来纪念馆参观悼念的市民说:“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段历史、学习张纯如的求实精神,是纪念馆的意义所在。”

为世界还原严肃的历史

纪念馆里,张纯如的雕像目光深邃;照片上,她的身影并未远去。南来北往的参观者,还能看到她曾经穿过的衣服、用过的公文包以及写作时用过的扫描仪。一份份详实的资料、一段段珍贵的视频,生动真实地还原了张纯如思考、创作、撰写《南京大屠杀》书稿的过程。她为30万遇难同胞奔波呐喊,甚至献出生命。

祖籍淮安的已故美籍华人张纯如,是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她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在1997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杀》。一次偶然的契机,她了解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但这段惨案居然在西方世界鲜为人知。她当即决定前往南京调查,为世界还原这段严肃的历史。

1995年盛夏,张纯如马不停蹄地奔波了20多天,每天工作10余个小时,查阅史料、寻访见证者,在保存至今的几盒录像带里,留下了珍贵的采访画面。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是9位被访人中唯一健在的老人。她亲口告诉张纯如,那年南京浩劫,全家9口,只有年仅8岁的她和躲在毯子下的妹妹幸免于难。由于妹妹在毯子下闷的时间太长,“差点就闷死了,从此一生都遭受着严重脑损伤的折磨”。

首次以英文揭露惨案真相

采访完夏淑琴老人之后,张纯如一行还驱车前往老人当年的住宅——新开路5号。看着沿途砖墙斑驳的小巷,充满琐碎生活气息的街景,拥挤的车辆和一闪而过的人群,张纯如在后来所著的书中写道:“如果我不曾得知南京暴行,面对这样一个拥挤而繁荣的城市,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这里所发生过的一切。”

《南京大屠杀》首次以英文揭露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在西方世界产生极大震撼。美国《新闻周刊》对这本书的评论是:对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顾,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详细记载的状况。该书曾连续14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至今已经再版十余次,印刷近100万册。

然而,在写作过程中,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血腥暴行,使张纯如饱受精神折磨。最终,36岁的她,遗憾地以自杀结束了短暂的人生。

故乡人不曾忘却的纪念

目前,张家仍有亲戚生活在淮安,故乡的人们对她也不曾忘却。

2015年,淮安市侨联提议建设张纯如纪念馆,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十分重视,将其列入专项研究。2017年1月纪念馆建成并试运行。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孙宅巍认为,在淮安建成张纯如纪念馆,弘扬她求实的精神,反映了故乡人民对她怀有的深厚感情,对她卓越贡献的充分认可。

纪念馆庄重典雅,朴素沉静。场馆面积约1000平方米,以“不能忘却的纪念”为情感纽带设计布局。展陈分为6个板块。第一部分“大洋彼岸的父母之邦”,讲述张氏家族与淮阴的历史渊源;第二部分“海外赤子的中国情结”,回顾张纯如勤奋刻苦、学有所成的学生时代和孜孜以求的寻根情结;第三部分“直面《南京大屠杀》真相”,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展示张纯如发现《拉贝日记》等关键史料对揭露日军暴行的特殊贡献;此外,“激情燃烧的历史捍卫者”展区,展示张纯如在北美各地演讲、辩论,为维护人类正义做出的努力;“不能停止的求索之旅”展区,展示其创作《蚕丝:钱学森传》等作品,体现其根在中华的赤子之心;“光照人间的正义天使”展区,表现海内外对张纯如短暂而光辉一生的高度评价,对其英年早逝的深切缅怀。

责任编辑:FG003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新化月报网-记录中国、解读天下!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17 新化月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6044039号-54
 

QQ联络:183 291 366     www.xhyb.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lianxiwangzhan5@foxmall.net.cn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