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合肥市首家公益性临工集散地,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由合肥市包河区政府投资兴建、包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管,同时委托一家民营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安徽巧渡阳光民生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管理。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临工提供临时性停歇场所,引导农民工、包工方“双入内”,改变之前的若干乱象。(8月10日《工人日报》)
农民工马路求职市场,在很多城市是一道“风景线”。虽说这样的劳务市场能给劳动用工双方提供便利的交涉条件,但这样的马路市场也有诸多弊端,比如农民工风餐露宿,尤其是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发生中暑;因为人员集中,也会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一定影响,而引发的街道脏乱差也不容小觑。
作为城市的建设者,这些寻找短期的、临时性工作的农民工,其权益也不能被忽视,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求职环境,也是城市管理者应担当的责任。合肥市这家公益性临工集散中心“三个精细”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一是精细化劝导,集散中心成立了专职劝导队伍,做好农民工“劝导入内”工作;二是精细化管理,集散中心从临工中遴选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临工头”,进行秩序维护,对前来招工的车辆也进行管理,制止随意停放、在马路上拉人等乱象;三是精细化服务,除配备基本设施外,还建立了求职和招工档案,这就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用工信息对接。
当然,关爱这些马路求职的农民工,仅有室内的劳务市场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在就好业上下功夫。自发的马路市场,可以和雇主“一拍即合”,有的并不要求签订劳动合同,这就为用工纠纷埋下隐患。因此,相关的法律服务也需要跟上。比如,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劳动用工法律知识普及,使广大农民工配备上维权的法律武器。
合肥市这一公益性临工集散中心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由当地政府投资兴建,并由政府相关部门主管,且委托一家民营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来管理。这样的政府行为,无疑会让用工双方心里有底,这也彰显了当地政府的责任担当。通过临工专项培训的常态化,以及用工信息的明晰化,就能够解决用工信息对接不上的难题,还可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
因此,对农民工自发形成、没有场所、也缺乏服务的城市露天劳务市场,政府应积极进行管理和服务,这既是维护城市整体环境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需要,更是纾解农民工求职难、维权难,帮助其改变生活状况的需要。城市多付出一点,就能解决他们的大问题,更会让他们身后的家殷实起来。公益性临工集散中心需要因地制宜推而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