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续两年将“建设500个‘残疾人之家’”列为省政府民生实事之一。在去年建成552家的基础上,今年全省又新增531家,提前完成本年度民生实事任务。很多残疾人由此走出家门,成为真正的劳动者。
“我要工作”
成为残疾人最大渴望
“你有梦想吗?”面对提问,38岁的成宇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工作!”
“凤凰残疾人之家”设在南京市凤凰街道凤凰二村一幢老式三层小楼里,成宇和25名智力和精神障碍者白天有8个小时工作、生活在这里。他们中最大的52岁,最小的16岁。
重度残疾人,特别是精神、智力残疾人最难就业,照看他们,拖垮了很多家庭。机构负责人顾静说,由于家里人日夜盼着他们自立,久而久之,他们内心最大的渴望也就变成了“我要工作”。这几年,通过培训和支持性就业,从这里走出去10名残疾人,与健全人同工同酬。走出去的小薛还回来“讲过课”,因为他正式和一家物业公司签约,持续工作了4年。“这对他们来说,非常了不起。小薛现在是地铁站的一名保安,我把他树立成榜样,很多学员都想成为小薛。”
在这里,支持性就业不仅仅是培训了之,而是由专业社工陪伴上岗,在新岗位上边教边学,等他们胜任后,社工再撤出。后期有不适应的,“回炉”再培训。实在不能就业的,机构大门一直为他们敞开。这里是他们第二个家,鼓楼区已有11个街道建成运营12个“残疾人之家”。
很多机构都发生过这样的“反转”:一开始残疾人不愿来,如今来了不想走。今年16岁、患有脑瘫的小皓,是南通市通州区李港社区“残疾人之家”的学员。小皓的父亲介绍,儿子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不愿出门,也没朋友。自从来了“残疾人之家”,有了玩伴,风雨无阻,每天都要来。通州区花园村“残疾人之家”刚运营时,靠村干部一家家上门动员,现在周末休息,残疾人也来门口转悠,希望天天上班。
政府补贴
长期运营还需多元参与
“残疾人之家”的运营需要场地和专业社工,钱从哪来?
南京最大的保障房社区西善桥街道留出1000平方米的新建社区用房,专门给“睿泽残疾人之家”使用。公助民营的方式让这里活力倍增,“一家多能”是其最大特色:一楼是机构运营,设有残疾人做服务的茶餐厅,还有一个社区快递收发点,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二楼设视听室、健身房;三楼为全托住宿,洗手间里贴着如何洗脸刷牙、摆放洁具的图片,实木带护栏的上下床,像家一样温馨。这里一年需要70多万元的运营费,主要由政府补贴加社会募捐,困难残疾人由政府托底,正常家庭残疾人收取每月2500元的全托费。
省内设立的“残疾人之家”建设和运营都有补贴。省残联教就处副处长韩毅介绍,各地都出台了一次性建设补贴标准:扬州最低补8万元;常州3万-10万元;无锡按新建、改扩建给予10万和5万元;盐城按照辅助性就业人数给予3000元-5000元/人,最高不超过15万元补贴。后期运营补贴则根据服务就业人次计算。
不过,“残疾人之家”要想长期运营,还有很多坎儿要过。“建成容易,给他们找活儿难啊!”通州区花园村党总支书记周继忠感慨,辅助性就业找的活儿得难度小、安全性高、不能太辛苦、不能急着要货,这样的活儿可不好找。
通州区李港社区通过努力,与南通忆盛铭服饰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企业负责人蒋益群对记者说,刚开始她并不抱希望,就怕他们做事慢,学不会,但这一观念如今已被扭转。机构社工从剪线头的活儿开始教他们,熟能生巧,质量和效率提高许多,到后来连“粘纸盒、翻袖套”之类有点难度的活儿也能完成。蒋益群现在每天都到“残疾人之家”来送原材料,拿成品。
长效保障
纳入公共服务清单
虽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宿迁对“残疾人之家”的投入却不“欠账”。截至10月底,当地已建成“残疾人之家”73个,在建8个,1045人享受免费日间照料,740多人实现辅助性就业。泗阳县残联理事长葛康认为,精准扶贫要就业先行,“残疾人之家”实现了“两个解放”,不仅解放了长期被关在家中的残疾人,还解放了家庭的其他劳动力。
省残联理事长高晓平介绍,“辅助就业+托养”的模式让很多重度残疾人找到了生活的尊严。省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五年内全省要建设3000个“残疾人之家”,力争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这项任务也被纳入《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清单》。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目前“残疾人之家”的城乡差距还不小,农村机构设施和专业社工非常欠缺。通州区五接镇残联理事长夏志煊认为,资金仍是大问题,政府拨款的午餐补贴、就业补助半年发放一次,对刚起步的机构来说是严峻考验。他们希望日常性补助能按季度发放,缓解运行压力。南通市残联教就处处长陈彬提议,将“残疾人之家”的日常管理经费列入经常性的财政预算,让有需求的残疾人都享有基本托养服务的目标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