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发展至今,可能性诸多但并无前例可援,如何从诸多相关行业潜在规律中借鉴学习,培养出适应自身行业的人才是网络文学面临的重要课题。近日,记者参加首届中国“网络文学 ”大会相关论坛并深入采访业内专家就该问题进行报道。
每年有约5000人才缺口
却没有一家专门人才培养单位
中国网络文学近2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的用户规模达到3.53亿,作品总量高达1400余万种,日更新字数超过1.5亿字。近两年来,IP市场的兴起,更是将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从文字扩大到了视频、游戏、漫画等各类表现形式。过去二十年间积累的一批优秀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之后,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
但是,网络文学快速发展的背后,潜藏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王野霏提出几大问题,作品同质化严重,从业人员水平有待提高,市场主体良莠不齐,管理规则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完善等。网络文学在野蛮生长、自然发展的时期这些问题并不会特别突出,但随着近两年网络文学逐渐进入大规模市场化、国际化,网络文学作家和作品被赋予更多的社会价值、市场价值甚至还可以参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在这样的时代,网络文学诸多问题如果不得到解决,必然阻碍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2017年6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对网络文学提出了出版质量、传播能力、内容创新、制度建设、社会和文化影响等多方面的要求。
一种文学式样的兴盛,必须有大量可供阅读和消费的作品蓄势和拉抬。当下的网络写作因其写作自由、推送容易的“低门槛”的优势而倍受写手们青睐。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张健认为,各网站的签约作者数以万计,发表途径的便捷使文学进入全民狂欢的时代。全国政协常委贺军科在政协常委会分组讨论中的表述是:“亿万‘网络土著’青年中正成长出一支草根文艺创作大军。”目前,数字出版、网络文学编辑、创意写作人才奇缺。全国文学网站和数字化出版企业近百家,但没有一家专门的人才培养单位,人才建设乏善可陈,全行业每年人才缺口大约在5000人左右,与行业发展需求极不对称。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对于网络文学产业来说,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念、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学术基础、熟知产业法规和市场规律、具备文化全球视野的高级人才,是网络文学产业的重要需求,为了行业健康发展需要直面人才培养的困境。
学生比老师“懂”
网文形成了独立评论体系
早期的网络作者基本处于自发成长状态。2004年到2006年之间,网络人才以数据和市场风向作为导向,VIP付费时代来临,读者开始“用脚投票”,作家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第一主力。因此,2006年以后,接受培训成为作者的主动需求。
于是,一方面,作协开放官方资源。2009年鲁迅文学院开启网络文学培训班。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启动专业培养。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是我国最早开展网络文学研究的学术群体,团队负责人欧阳友权教授是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该团队1999年即涉足网络文学研究领域,2000年开始发表论文,2004年建立湖南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网络文学研究基地”,2012年、2013年先后组建成立湖南省和全国网络文学研究会,成为这两个学会的会长单位和秘书处单位。
2003年从北大博士毕业的邵燕君于2004年创立“北大评刊”论坛,2010年开始转向网络文学研究,2011年起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网络文学研究课程,以选修课作为依托,率探索网络文学研究方法和教学模式。邵燕君曾谈到,2010年前后,她把目光转向了网络文学。这时的网络文学经过十余年的飞速发展已经非常强大,读者接近两亿,作者号称百万。按照业内人士的估计,当时网络文学与期刊文学的实力对比,大概是作者百倍之,读者千倍之。不仅如此,网络文学在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生产—分享—评论”体系,形成多姿多彩的“粉丝”部落文化。即使如此,当她决定转向网络文学研究时,很多人惊讶、不解,甚至认为是一种背叛。
“第一次在北大开网络文学的研究课程确实是一场学术冒险。因为,对于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所有选课的学生都比我这个老师懂得多。他们懂,但是他们不敢说。在他们的阅读经验里,读网络小说一直是一件不务正业的事,特别是上了中文系,在经典的威压下,更是上不得台面。我对学生们说:让我们先把所有的金科玉律都放在一边,回到一个朴素读者的本心。在我的鼓励和怂恿下,学生们拿出了他们深藏的最爱。他们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就这样,邵燕君一直从事网络文学研究,2014年招收了第一届创业写作方向的专业硕士,顺势推出了《网络文学研究与创作》这门选修课。
职业网文作者内需增加
亟需更高水平的学历教育
2013年10月,由中国作协指导、17K网络文学网站发展成立了一所非学历教育的“网络文学大学”,莫言任名誉校长。在张健看来,这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来说,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它使网络文学由自发式创作阶段,步入了“职业化”进程和系统培训轨道。但这种去学历化的公益性学校毕竟吸引力有限。2013年12月25日,盛大文学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宣布联合创办“国内首个网络文学本科专业”,使得网络文学写作的学历教育成为事实。首届招生名额只有30人,但已经吸引了3000名以上的考生前来面试,足见其需求火爆程度。还有2014年,北大中文系开始招收两年制的创意写作方向的专业硕士,更是将网络文学写作人才培养渐次带入“高大上”境界。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新媒体文学委员会秘书长、爱读文学网总编辑吴长青作为早期介入网络文学人才培养领域的推广人和践行者,不遗余力地推进这项工作,目前,北京智达三江网络教育科技公司已与三江学院、贺州学院、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签约合作开办“数字出版与网络文学编辑、写作”本专科专业,设点布局渐次展开,并撰写了教材《网络文学创作与研究概论》。吴长青表示,将网络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对象,在宏观上突破传统的媒介关系研究,微观上假以具体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立足文本差异,注重对照与比较”。
2017年7月13日,在第七届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与北京印刷学院主导的高校联盟签署了“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共建战略协议。在此基础上,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与北京印刷学院联合筹备了“数字出版与网络文学高级研修班”。该研修班面向网络文学及相关产业的管理者、编辑、商务、作家等方面的资深从业人员,采用在职研究生授课方式,学制两年,可申请硕士学位。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类短缺人才培养跟进和补位,我国的网络文学发展定会有可以期待的更好明天。
网络文学是多极化概念
人才培养方式需要跨界、跨行业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已开出了数字出版与网络文学创意写作专业、新媒体文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网络文学编辑与写作等专业,但这还很不够。究其原因,张健分析,因为网络文学是一个多极化的概念,凡是以网络为介质的写作、传播、互动、发行、盈利都隶属于广义的网络文学范畴。这就要求专业的开发必须视野放开一点,尽可能全口径对接和覆盖相关专业与能力培养。同时,专业开发应当对接网络文学衍生的文化产业链。作为大网络文学概念,决不局限于网络文学创作本身,它是一个关涉网络及其所衍生的其他文化产品的领域。包括场景作品、影视改编、生成艺术、动漫动画、游戏制作等高度相关的文化产业链。
吴长青认为,首先,目前要创新网络文艺人才的培养方式。网络文艺是新型的文艺样式,它既是新技术的产物,同时也是最具有“人民性”的文艺形态。网络文艺人才培养需要走出书斋,需要跨界、跨行业的联合,需要突出理论高度的同时强化应用型的训练。其次,要强化网络文艺人才的标准化制度建设。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需要进行理论化和体系化的建设,这也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探索出的一条基本路径。另外,文化建设在吸纳和接收民间文艺的同时,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这里面既包含内容的规范,也有人才标准的制定。有了这个制度,才能保持网络文艺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且保持网络文艺与国家意志、民间意识的融合。
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和从业者在努力提升写作水平和实操能力的同时,应该积极适应市场变化,重构知识体系,输出更高精神层次的优秀作品。华云文化集团董事长兼CEO汪海英表示,华云文化创造一种作家经纪模式,即对内容进行赋能,从而以规模化实现精品开发、品牌打造,这也是网络文学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