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全国水利类部分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升级改进项目研讨会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黄河水院)召开; 6月26日,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黄河水院,成为教育部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项目合作院校和首批签约校......
据统计,每年在黄河水院召开、举行、承办的国家级研讨会、技能大赛、学术研讨等等活动达20多次。学科建设、信息化教学研讨、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合作办学等等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和全国级技能大赛都有黄河水院的参与。黄河水院建校88年来,向国家输送了十余万名毕业生,被誉为“黄河技干摇篮”和“黄河流域的黄埔军校”。
在奉献社会的同时,黄河水院也收获着实实在在的荣誉。学校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等近百项荣誉。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到学校视察时,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
(图:开封市人民政府市长侯红到黄河水院调研,听取学校全国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项目介绍)
创新培养模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近年来,黄河水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为学校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动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加强大学生创业园硬件建设,改善大学生创业园环境。学校为河南省首批立项的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单位,并获评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
(图:黄河水院与开封市人民政府、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签署战略合作。三方携手,共谱华章)
校企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黄河水院不断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思路,学校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推进校企良性互动、深度融合:
---与达内时代科技集团签约成立“达内IT学院”;
---与河南省龙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龙翔电气学院”;
----与北京鸿业同行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BIM技术中心”等,校企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共培共育;合作开展订单人才培养,与中信重工开展工程机械专业订单班,与南水北调中线局合作开展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订单班等,为企业和国家重点工程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2017年5月,学校与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岗位培训、招生与就业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意向。
2016年,与开封市人民政府、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联合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开展深度校地合作搭建了决策咨询、技术服务、科技创新、创新创业孵化、人才交流、教育培训和资源共享平台。先后完成了河南省安阳、洛阳等多地的测绘生产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水利工程设计等40余项,开展河南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水利部农村供水工、水质检测工等多类社会培训及技能鉴定达30000余人次。
黄河水院院长作为中国水利教育协会职教分会会长单位,学校主持完成了《国家职业大典》中水利行业7个工种的职业标准、水利类26个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主持制定了水利重点专业“两标准一方案”,提高了水利职业教育与水利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契合度;举办了13个国家级、15个省级高职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对来自全国26省200余所高职院校的1000余名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对口支援了7所中西部高职院校,主持完成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带动全国17所水利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建设,发挥了河南高职教育的示范带动作用。
(图: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测绘赛项竞赛中再摘桂冠,实现该项目全国“六连冠”)
推进信息化教学,建设新型课堂教学形态
黄河水院为了更好的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按照“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突出重点、体系推进”的总体思路,学校稳步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推动教学方法手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黄河水院院长祝玉华说:“近三年学校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为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为引领,带动校内14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同步跟进,建设了一批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突出建用结合,制定激励等相应的制度措施以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3年多来,学校建成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全省本、专科院校中第一),全国水利职业院校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落户学校;学校已搭建网上课程420门次,教学空间资源总量达10万余条。建设以“智能课堂”为特色的新型课程教学形态。教师团队在网上开展课程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分享教学案例,协同备课、批改作业和在线答疑,开展分层次教学,灵活构建个性化专属在线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活动;学生运用云平台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实现网上提问、网上考试、网上作业、仿真实训等活动,使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不再受到时空约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图:黄河水院校园风光)
拓展国际合作,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
积极跟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根据水利工程国际项目日益增多的现状,注重发挥水利、土木、测绘、机械等专业优势,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设置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国际工程方向)专业,与涉外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上千名毕业生在涉外工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重点推进与企业合作招收涉外工程的外籍留学人员,开展专业培训与学历教育。
近年来,与中水六局合作培训了33名赤道几内亚水电运行管理人员,招收的22名赤道几内亚水电站工程订单班学历教育留学生顺利毕业。目前,已累计培养留学生人数达到132人,在校留学生达到72人,培养方式扩展为语言生和专业学历生两类,国别拓展到7个国家。2016年,学校与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合作举办道路桥梁工程和土木工程检测两个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两校强强联合,努力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培养更多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
学校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完成了苏丹2个水电站、孟加拉国2座水泵站、赤道几内亚吉布洛上游调蓄水库等多个水工模型试验项目,以及埃塞俄比亚、加纳两国风力发电厂的地形图测量任务,提升了国际技术服务能力,拓宽了中外合作领域,扩大了河南省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图:黄河水院校园风光)
强化实训条件,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按照“校园大职场,企业大课堂”的理念,加强实训条件建设。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将校园面积的1/3规划建设为实验实训场地,创设了“校园大职场”的实训环境。将校园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与实训教学结合起来,建成具有生产性实训功能的污水处理厂,利用校园内的河湖建设水文观测站,修建了包含27个不同类型水工建筑物的水利水电工程仿真实训基地以及测绘实训场、气象观测站、水轮发电机组结构实习场等校内综合实训基地,校园环境与实训基地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在校外以学校自建自管的黄河小浪底实习基地为核心,与周边众多大中型水利枢纽、灌区等联合构建校外水利综合实习基地群,实现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群的“双群互补”。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学校实行专业精湛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各专业实践课时占总课时比重均在50%以上,通过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实现学生技能培养及角色转换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训到生产、从学生到员工的递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月”活动,把竞赛机制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形成“教师练技能、课堂教技能、学生赛技能、师生全参与、专业全覆盖”的良好职业教育氛围。
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得一等奖17项,蝉联测绘赛项总决赛“六连冠”;在全国大学生先进制图技术与技能大赛中,获得“八连冠”。
(图:校领导带领全体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分团委书记高唱红歌)
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黄河水院党委书记许琰说:“多年来,学校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职业素养导师制,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岗位素质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工作规范的对接;创新“生产育人”理念,建立生产育人标准,建立顶岗实习党团支部,明确校企合作育人职责,构建生产育人模式,强化校企协同育人,贯彻落实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黄河水院一贯坚持“校园大职场”理念,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培育水利文化特色鲜明,职业性、实践性突出的高职校园文化。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融入优秀行业企业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普及水利知识、水文化。建设“足迹”文化景观,以校史和名人典范事迹,传承学校“治黄河、兴水利、除水患,安民生、建国家”的责任担当精神,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
以全国文明单位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水之韵”核心价值观大讲堂等校园特色品牌文化活动;加强典型选树,开展“最美水院人”身边好人、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先进事迹报告会,引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涌现出了以“全国见义勇为好人”“感动中原年度人物”——邢二朋为代表的优秀学生群体。开展优秀高职校友评选表彰和职业体验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提升学生发展软实力,实现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双高”目标。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连续多年获得河南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麦可思调查数据表明,我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毕业生对母校推荐度、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与全国示范性高职相比,分别高出3个、6个、10个百分点。在河南省教育厅和第三方机构联合发布的《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中,学校就业竞争力位居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一名。